馬英九總統8日零晨結束馬習會返臺之后,早上又馬不停蹄到臺中參訪上銀科技談工業4.0。馬總統表示,他認同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所提,工業4.0關系到臺灣未來50年的整體競爭力,政府將研究投資更多經費建立傳感器和控制器的國產能力,結合大學、研發法人與產業培育工業IC設計人才,做為工業4.0的基礎。
馬英九原本排定7日到上銀參訪,因馬習會延到8日。盡管8日凌晨才返國,馬總統一大早仍依約現身參訪上銀臺中全球營運總部。馬總統此行主要是解機器人如何生產制造,以及業界對政府生產力4.0政策的看法。
卓永財向馬總統表示,工業4.0攸關臺灣未來50年的整體競爭力,而精密機械產業關聯效果大,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,政府宜再以10年的時間,持續支持國產控制器的發展。
工業4.0是以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廠為兩大主軸,配合物聯網和大數據與云端運算。卓永財指出,中國大陸已經提出2025年要成為制造強國的愿景,盡管中國大陸目前還在工業2.0,但卻是2.0和 4.0同步進行。大陸擅長跳躍式、一步到位式的成長,臺灣不能掉以輕心。
反觀臺灣,卓永財指出,臺灣代工思維必須改變。傳感器和傳感器是工業4.0的核心基礎,必須積極在臺灣研發生根。此外,卓永財指出,單打獨斗的時代己經過去了,臺灣要效法德國推動工業4.0的做法,以「合作伙伴生態系統(Partner Ecosystem)的思維,找系統大廠合作。
卓永財指出,臺灣產業轉型升級,還卡在人才。未來是人機協同合作的時代,打破科系框架、跨領域且擁有國際移動能力的人才,是臺灣此刻和未來最需要的人才。而現在臺灣連國立大學的畢業生都很少人會寫程序了。他呼吁大學應關注社會與經濟發展,為臺灣培養可用人才。技職再造有待續深化與擴大,并呼吁教育部支持產學攜手班,讓教育和產業能夠密切結合,比方臺中高工+臺科大+上銀的結合,以單獨招生的方式進行一條龍式的人才培育。